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,一场与时间赛跑的“网络求助”活动在社交媒体上同步展开。童之伟,这位66岁的法学教授,同时也是地道的武汉人,从2020年1月31日开始,便通过其微博转发湖北疑似病例患者的求助信息。每天,他都要处理十几到几十条的求助信,这些求助信息涵盖了患者的生命记录、诊断报告和照片,反映了患者在疫情下的困境。
童之伟的微博几乎成为了“人间记录”,展示了疫情下无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与挣扎。新京报记者采访了童之伟,探讨了网络救助中的法律问题,以及如何在尊重个人隐私和及时救治患者之间找到平衡。
随着疫情的蔓延,社区网格上报和官方求助热线未能完全满足患者的需求。因此,患者和家属开始通过网络寻求自救。截至2月12日,微博“肺炎患者求助超话”已有17亿的阅读量,吸引了54.4万用户的关注。
童之伟作为这场网络救助活动的参与者,不仅分享了个人求助信息,还通过微博平台与求助者进行互动,帮助筛选最急需帮助的对象,并监督地方政府的救助措施是否得到落实。同时,他也探讨了网络救助与防控中出现的法律问题,提出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,应如何兼顾个人的财产与自由权利。
在采访中,童之伟强调官方与民间救助渠道都不可或缺,网络求助为那些无法获得其他渠道帮助的患者提供了重要支持。然而,他也指出,网络救助应遵守法律,尊重个人隐私,避免侵犯他人的权利。
在特殊时期,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,如何在保护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之间取得平衡,是童之伟以及所有社会成员都需要面对的问题。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